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 正文

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关于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院级选拔赛的通知

2025-05-15    作者:马秋芬    来源: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点击: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重要回信和给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工作部署,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践平台,推动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通知的工作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落实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为抓手,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选拔优秀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内选拔赛,学院现决定组织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院级选拔赛(以下简称“院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组委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由分管创新创业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创新创业中心、院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大赛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

大赛下设办公室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中心,负责大赛的各项组织、申报、评审、推荐等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由社会投资机构、行业知名企业、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等组成,负责对项目的评审选拔推荐。


二、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已获本大赛往届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31日及以后出生)。

(五)大赛面向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或毕业5年内的全日制学生。大赛以项目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团队须确定1名项目负责人报名参赛。每名同学最多只能担任1个项目负责人,但可以作为项目成员参加其他项目。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负责人须由我校学生或毕业生担任,项目报送单位须为武汉工程大学。


三、赛道组别设置

(一)高教主赛道

1.参赛项目类型:

1.1新工科类项目: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1.2新医科类项目: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1.3新农科类项目: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1.4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物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1.5“人工智能+”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1.6“低空经济”项目:聚焦无人机物流、低空交通服务、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空中应用等场景,结合飞行器研发、空域管理技术或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低空资源高效开发与产业生态构建,符合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导向的项目;

1.7“生物技术”项目:聚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推动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农业育种、生态环保等场景的创新应用,符合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及生命科学产业化发展要求的项目;‌

1.8“量子科技”项目:聚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方向,推动量子技术与信息安全、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深度协同,符合“量子科技”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1.9“新能源”项目:聚焦可再生能源开发、储能技术优化及能源互联网建设,支持高效清洁能源转化、智能电网升级与低碳能源系统研发,符合“双碳”目标及能源革命战略方向的项目;

1.10“新材料”项目:聚焦新型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研发,推动绿色制备工艺、材料基因工程与高端装备应用,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具备技术突破性或产业化潜力的创新项目‌。

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根据“四新”、“人工智能+”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2.参赛组别和对象: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项目发展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设置参赛项目类型。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本科生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本科生创业组

1)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研究生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研究生创业组

1)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符合大赛参赛要求的,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具体要求如下:

1.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学生(仅限学历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产业赛道

1.赛道目标

1.1发挥开放创新效用,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

1.2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1.3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2.参赛项目类型

2.1企业命题组:

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征集命题。企业命题应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进行申报。

①产教协同创新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于“四新”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推动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难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迭代创新。

②区域特色产业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举办地河南省的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

2.2成果转化组

聚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市场化推广,围绕核心技术专利转化、实验室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项目。

3.参赛要求

3.1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3.2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5715日前正式入职)。

3.3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命题企业将对命题对策进行契合度审核评价。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

3.4成果转化组鼓励师生共同组建团队参赛,如已注册成立公司,公司注册年限不得超过5年(202031日后注册),师生均可为公司法人代表。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股权结构中,师生股权合并计算不低于51%,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

3.5所有参赛材料和现场答辩原则上使用中文或英文,如有其他语言需求,请联系大赛组委会。

4.命题征集及发布

由全国大赛组委会发布征集命题通知,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企业申报的产业命题进行评审遴选。入选命题于20255月下旬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公开发布和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PILC)官网(网址:www.pilcchina.org)公开发布。


四、赛程安排

1.参赛报名(截至20255202400

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并提交项目计划书。服务网的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微信公众号可进行赛事咨询。具体报名截至时间以全国大赛官网通知为准。

同步在学校创新创业平台中完成报名。

报名地址:https://cxcy.wit.edu.cn/,在界面点击“统一身份认证“按钮即可使用学校认证平台登陆系统

2.院级初赛(2025521日—25日)

各学院(部)按照国赛标准组织路演答辩,在院级初赛基础上,请各学院(部)按不超过本单位报名项目数10%的名额推荐参加校级决赛,并对推荐项目进行排序,20255251700前将《推荐校级初赛项目排名表》(见附件1)的电子版、扫描件(将“附件1”填写打印后,学院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学院公章扫描)打包压缩,以“XX学院(部)推荐校级复赛项目推荐排名表”命名,报送至大赛组委会邮箱705690059@qq.com。逾期未报送的(以扫描件发出时间为准),视为自动放弃。

3.校级初赛(2025530日)

大赛组委会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晋级校级初赛的项目进行网评,择优选出晋级校级决赛的项目。

4.校级决赛(202568-615日)

校级决赛采用项目路演答辩的方式,决出校赛金、银、铜奖等各类奖项,第一轮68日,第二轮614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5.省赛训练营(2025616-721日)

遴选推荐优秀项目参加省赛训练营,并进行针对性培训及提升,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6.省赛(2025723-726日)

省赛由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省赛组委会将参照全国决赛评审规则,对各赛道项目进行评审。省赛采用网评、复赛现场赛两级赛制,网评直接评出省赛铜奖,省赛金奖、银奖现场答辩产生,省赛金奖排位赛决出晋级国赛名单。

7.全国总决赛(20259月)

全国决赛组委会对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进行网评,评出全国铜奖及入围全国总决赛现场赛的金奖、银奖候选项目。全国总决赛现场赛决出国赛金、银奖以及全国总决赛冠军、亚军、季军。


五、报名及推荐数量要求

各学院(部)报名参赛项目数量按照不低于在籍学生总数的10%(报名项目数量指标要求见附件5),在深度挖掘和培育参赛项目的基础上扩大参与面。学院(部)参赛项目、对参赛人员、指导老师按照国赛通知要求进行资格审查,校赛参赛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指导教师姓名及排序等信息,均以学院资格审查通过的信息为准。


六、大赛奖项

校赛设金、银、铜奖若干,择优遴选项目代表学院参加校级选拔赛。


七、其他事项

大赛未尽事宜请关注大赛交流群: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工作群,群号:723837266

大赛联系人:马老师,QQ815690417


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创新创业中心

                                                                                                2025513



上一条:2025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 流通业经营模拟赛道 武汉工程大学选拔赛报名通知 下一条:关于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第十一届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