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 正文

研途聚力 智启新程——学院第三届研究生科技成果报告会圆满举办

2025-11-17    作者:渠致远 李欢    来源: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点击:

fd38dc31ada2133c4cd69de1665378081df256559e462df73c97e30bdb36a099

        (通讯员 渠致远、李欢)11月15日,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第三届研究生科技成果报告会顺利举办。本次报告会设法学、金融两个专场,以“学术创新、学科融合、服务实践”为核心,搭建起跨领域学术交流平台,吸引38支研究生团队同台竞技,邀请代江龙、李小帆等10位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全方位锤炼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多维布局,搭建跨学科交流舞台

        本次报告会紧扣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形成“双场并行、多维覆盖”的格局;同时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打破空间限制,最大化拓展交流覆盖面。法学组覆盖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等四大专业方向,14支团队针对数字法治、涉外法务、社会福利保障等议题深入探索,研究内容既涵盖传统学科的创新发展,又回应新兴领域的现实诉求;金融组聚焦绿色金融、数字经济等热点,24支团队围绕制造业低碳转型、减污降碳协同、养老金融发展、省域OFDI绿色化等主题展开研讨。

       线下会场中,参赛团队面对面展示研究成果,与评委、师生展开即时互动;线上会场通过腾讯会议同步推进汇报答辩,确保学术交流无死角,充分彰显了学院学术交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开幕式上,评委代表李小帆老师、代江龙老师分别致辞,鼓励同学们以赛促学、互学互鉴,在学术碰撞中锤炼本领、共同进步。

学术竞技,彰显科研创新活力

       本次科报会团队均展现出扎实的科研功底与鲜明的创新思维。法学组中,从跨国知识产权纠纷中的禁诉令制度构建,到检索类大模型训练数据合理使用边界界定,从智能合约对意思自治原则的挑战与调适,到NFT数字作品版权保护机制创新,14项成果既扎根经典法律理论,又紧跟数字经济、涉外法治建设等时代步伐,展现了“立足理论、服务实践”的科研态度。各团队通过实证分析、案例论证等方式,全面呈现了研究成果的学术深度与应用潜力。金融组的研究同样亮点纷呈,2025级张岩团队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数字贸易对企业碳减排的驱动效应,2023级贺格格团队揭示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低碳转型的内在逻辑,2024级郑永昕团队从空间经济学视角探索AI技术对省域OFDI的影响,研究方法涵盖空间计量、双重差分等主流实证模型,部分成果提出的绿色信贷贴息优化、制造业低碳转型路径等建议具有较高政策参考价值。

评委领航,精准赋能成长之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代江龙老师寄语学子,法学研究要注重“新、深、实”,既要扎根经典理论,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希望大家通过此次汇报能及时发现不足、补齐短板,认真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在学术道路上稳步成长;王国飞老师指出部分论文需注重逻辑性,细化法律条文修改方案,明确研究结论的落地路径,鼓励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理论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马秋芬老师强调部分论文研究方法描述不够详尽,需补充具体写作逻辑、数据采集流程及分析工具选择依据,提升研究严谨性;张晓萌老师建议部分论文需系统梳理文献综述,明确现有研究不足与本研究切入点,增强学术定位准确性。方传棣老师、姚婷婷老师、彭甲超老师建议,研究选题应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采用小切口方式实现“立地”基础上的“顶天”突破,同时论文需明确主线、优化结构,注重“去AI化”,合理运用工具而非被其主导;李小帆老师特别提醒,运用双重差分等实证方法时要谨慎选取实验组与对照组,确保研究逻辑严谨,提取纯净效应;龚梦琪老师强调实践调研与成果落地的重要性,建议学术研究走出校园开展实地调查,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出可落地的优化方案,让学术真正服务实践。

薪火相传,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本次研究生科技成果报告会的成功举办,是法商学院深耕人才培养、推动学科融合的重要举措。活动不仅为学子提供了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优质平台,更促进了金融、法学学科内部及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有效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活力。

       未来,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将持续深耕研究生培养,推动法学学科与数字技术、涉外经济深度融合,促进金融学科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搭建更多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法治人才与懂金融、知产业、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审核:陈朝娟 付书科)



下一条:禁毒反诈双守护,共建平安幸福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