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 正文

党建塑风“师说”|刘菲:从美因河畔到方寸讲台:法学求索中的感悟与寄语

2025-11-11    作者:    来源: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点击:

       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法学硕士与博士的岁月,美因河畔的晨雾与图书馆的灯光,构成了我学术求索中最清晰的底色。这段跨文化的学术经历,不仅重塑了我对法学的认知,更让我在中德学术思维的碰撞中,沉淀出对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深层思考。如今站在讲台之上,面对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青春面庞,我愿将这份感悟化为寄语,与法学学子们共勉。

       初入法兰克福大学法学院,最先触动我的并非异国风情,而是学术氛围中那份对“根基”的敬畏。这所诞生过众多法学大家的学府,从不推崇急功近利的知识灌输,而是强调对法学基础理论的深耕细作。在硕大的阶梯教室里,教授会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拆解“权利能力”这一基础概念,从罗马法源到现代立法实践,从理论争议到案例适用,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这样的课堂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学绝非零散法条的堆砌,而是一套逻辑严密、底蕴深厚的理论体系。

       对当代法学学子而言,夯实基础同样是学术之路的第一步。虽然我站上教师讲台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课堂上下课后同学们的提问让我感受到,很多法学本科学生刚接触专业就急于追求“高阶技巧”,热衷于研究疑难案例却忽视对基础概念的辨析,这种做法往往会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要知道,无论是法律解释中的文义解释方法,还是司法裁判中的三段论推理,都需要以扎实的基础理论为支撑。就像建造高楼,只有地基牢固,才能承载起复杂的建筑结构。希望同学们沉下心来,啃下法理、民法总论、刑法总论等基础课程,理清法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部门法的体系逻辑,让知识体系的“根”扎得更深。

       留学期间的学术训练,更让我体会到“批判性思维”与“体系化方法”对法学研究的双重意义。尤其在大课配套的法学习题课上,那种结构化的解题框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更成为我日后工作的重要指引。在习题课上,每一个案例从不会直接给出解题路径,而是要求严格遵循“案件事实梳理—法律关系识别—请求权基础检索—构成要件比对—抗辩权排查—结论论证”的完整框架展开分析。哪怕是看似简单的侵权案例,也必须层层递进、逻辑闭环。复杂案件往往如同缠绕的丝线,唯有借助体系化框架才能抽丝剥茧,避免因遗漏关键环节导致裁判偏差。这是在德国法学硕士期间的学习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点:框架不是束缚,而是确保正义不被遗漏的保障。

       我们的法学学习从根本上是为了服务于实务,而面对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巨变的社会现实,越来越多的新型复杂案例出现,机械套用法条就会让人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也很容易被主流媒体鼓吹的观点裹挟,忽视个案的特殊性。因此法学学子更应当培养“结构化解题”的习惯:面对一个法律问题,先搭建分析框架再填充内容,比如处理合同纠纷时,先明确合同效力,再分析违约责任构成,最后考量救济方式;面对权威观点,既要尊重其学术价值,也要用框架思维检验其论证的完整性。更要明白,这种框架并非僵化的模板,而是在扎实基础上形成的思维范式——就像医生的诊断流程,看似固定却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病症。未来无论从事法官、律师还是法务工作,这种“先立框架再析细节”的能力,都能帮助我们在复杂案件中保持清醒,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与公正性,这正是框架思维给予法律人的职业底气,这也是我在民法课堂上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常常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说,要主动打破“课堂与社会”的壁垒,多跳出课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法学概念。课堂学习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工具,但真正的法律智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淬炼而成。真诚的希望同学们珍惜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实习等实践机会,在处理模拟案例或真实案件时,学会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体会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温度与力量。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中的法律问题,从 “数智时代”到“个人信息保护”,从“平台用工”到“自动驾驶”,诸多现实议题都是法学研究的鲜活素材,也是我们践行“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

        最后,跳出法学学习的方法,我想谈谈什么是“法律人的情怀”。从中国到德国,经过数十年的法学学习和律师工作后转轨回到国内,成为一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法学教师,我的工作内容和日常生活无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明确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进入关键阶段,这为我们法律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既要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全球治理中的法律问题;既要追求专业上的精进,又要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与对人文的关怀之情。而可能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学者等不同角色的广大法学学子们,希望你们未来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牢牢记住,法学学习的道路不仅仅是一条求索之路,更是一条担当之路。愿同学们以扎实的基础筑牢根基,以批判性思维开拓视野,以实践精神锤炼本领,以家国情怀书写担当,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中,成为追光而行的法律人。

(审核:陈朝娟)



下一条: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举办2025年预备党员培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