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熊千烨)7月12日-15日,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首支国际化团队“CloudNest栖云社会实践团”(简称“栖云社会实践团”)与国际学院留学生“WIT感知中国实践队”共同前往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为乡村留守儿童带来了为期4天的中外文化交流暑期课堂。

实践中,志愿者们分工协作,设计了“英语单词认读”“趣味儿歌唱跳”“非遗漆扇文化体验”三个趣味特色主题,为姜家岭村“四点半课堂”的举办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课堂上,一首首简单的英文儿歌在教室回荡,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学与兴奋的光芒;点漆入水,流动斑斓的色彩与高山流水般的纹路呈现于扇面上,中华传统美学优秀文化悄然播撒在每个孩子心中。实践活动尾声,一场由孩子们担任主角的精彩汇演成为最动人的谢幕。最后全场合唱《明天会更好》,歌声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与畅想。

通过本次实践,栖云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为留守儿童和留学生之间搭建起了跨越地域的语言桥梁,不仅点燃了乡村儿童的求知火花,也彰显了跨文化交流的非凡意义。留学生和孩子们交流各自的家乡、习俗以及对彼此国家的认识,让乡村孩子们开阔眼界的同时,中国农村的发展模式和乡村振兴的坚定决心也深入了留学生的心间。

“第一次和外国老师一起做扇子,太有趣了!”村里的孩子刘妙琪举着自己制作的漆扇兴奋地说。来自摩洛哥的ABOULFAOUZ YAHYA(中文名:叶晗)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我明白文化交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像这扇面的色彩一样,需要相互融合才能更美丽,比如中外需要交流,城市与乡村也需要交流。”栖云社会实践团的队长熊千烨同学则感慨:“看到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主动和我们互动、表演节目,那种变化带来的成就感无可替代。这不仅是在帮助他们,也是我们青年一代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宝贵一课。”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积极响应共青团湖北省委号召,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使得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至乡村,精准对接留守儿童教育需求,是智力支持乡村振兴、坚决防止返贫的生动实践,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贡献了青春力量,书写了高校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的温暖篇章。
(审核:陈朝娟)